西北大学
当前位置: 首页 >> 西北大学
  • 26

    2025-06

    第十一期中美田野考古培训班在西安开班

          

            6月24日,由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与美国田野考古研究院联合主办的“第十一期中美田野考古培训班”开班活动在西安举行,陕西省文物局、省考古院、西大文化遗产学院、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等单位的领导和专家,以及往期学员代表、本期培训班师生出席。        此次活动以“考古之桥 文化之路”为主题,活动中介绍本期培训班的筹备情况和课程设置,回顾中美田野考古合作取得的丰硕成果,教师代表分享田野...

  • 24

    2025-06

    中乌联合考古出土大量文物

          

           本报讯 (记者 赵茁轶)6月21日,记者从陕西省文物局获悉:由中国西北大学丝绸之路考古合作研究中心和乌兹别克斯坦撒马尔罕考古研究所组成的中乌联合考古队,今年在苏尔汉河流域上游契纳尔特佩遗址的考古发掘取得显著成果,出土大量文物。        契纳尔特佩遗址位于苏尔汉河上游东岸的三级阶地边缘,遗址范围达35万平方米,由中部的居址和两侧墓地共同组成。本次考古发掘了居址核心区域,发现至少6层共计30余座房址,...

  • 12

    2025-06

    中乌科技考古技术培训班(第二期)在撒马尔罕举办

          

            2025年5月29日-30日,由中国西北大学、乌兹别克斯坦丝绸之路国际旅游与文化遗产大学(以下简称“丝路大学”)联合举办的第二期中乌科技考古技术培训班在中国-中亚人类与环境“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撒马尔罕分中心顺利举办,来自丝路大学、撒马尔罕国立大学、撒马尔罕考古研究所、撒马尔罕国立建筑与土木工程大学等单位的师生32人参加。培训活动开始前,联合实验室主任/文化遗产学院院长马健教授致欢迎辞,并介绍了此次...

  • 11

    2025-06

    中国与乌兹别克斯坦古都论坛在撒马尔罕举办

          

            2025年6月2日,中国与乌兹别克斯坦古都论坛在丝绸之路国际旅游与文化遗产大学(以下简称“丝路大学”)举办,本次论坛由中国陕西省人民政府、乌兹别克斯坦撒马尔罕州政府主办,陕西省教育厅、西北大学、丝路大学联合承办。乌兹别克斯坦撒马尔罕州副州长鲁斯塔姆·卡比洛夫、陕西省教育厅厅长王树声、西北大学校长孙庆伟、丝路大学第一副校长纳西莫夫・迪尔穆罗德、铁尔梅兹国立大学校长阿卜杜卡迪尔·托什库洛夫出席开幕...

  • 09

    2025-06

    我校考古学科文创作品在中乌商品展展出

          

            2025年6月2日-4日,“深入推动文旅融合发展 高质量服务‘一带一路’建设——‘文明对话·丝路共鸣’”中乌商品展在乌兹别克斯坦撒马尔罕举办,该活动是陕西省作为中国牵头省份,乌兹别克斯坦投资、工业与贸易部共同主办的第二届中乌地方合作论坛系列活动之一。西北大学展台上重点展出了两件具有代表性的考古文创产品:“玉簋水杯”与《中乌丝绸之路考古》邮票邮折。        “玉簋水杯”取材自2022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

  • 06

    2025-06

    发现仰韶时期新房屋类型

    文物陕西      

            谢家河遗址位于陕西省咸阳市长武县亭口镇谢家河村,坐落在泾河支流黑河二级台地上,遗址区部分地带处于亭口水库淹没区域。2024年,咸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成立联合考古队,对谢家河遗址相关区域进行考古发掘,揭露面积3850平方米,发现了涵盖史前、战国、汉唐时期的文化遗存。此次发掘的重要收获之一,是发现了一批形制独特的仰韶文化时期房屋基址。鉴于其突出的学术价值,该遗址于2025年1月13日成...

  • 04

    2025-06

    我国科学家揭示青藏高原“幽灵祖先”遗传起源之谜

    央视新闻      

    记者从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获悉,该研究所付巧妹研究团队和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四川大学、兰州大学、西北大学等机构,历经9年成功捕获和测序了来自17个遗址的127例距今7100年以来的云南古代人类基因组。该研究不仅填补了东亚和东南亚史前人群遗传数据的关键空白,更是首次从遗传学角度精准识别了青藏高原“幽灵祖先”之一。同时该研究中还揭示了南亚语系人群的遗传起源,并深入探讨了云南作为多元人群交...

  • 28

    2025-05

    35岁即“高龄”!显微镜下的古代陶工职业病

    科学网      

    自人类开始生产劳动以来,因接触生产过程中的有害因素而诱发的疾病便随之而来。然而,受限于古代科技水平,许多现代人熟知的职业病是否存在于古代社会?古人的职业病呈现哪些特征?不同职业群体间的工种差异又会引发怎样的健康问题?近日,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与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联合开展的科技考古研究取得重要进展。通过对陕西丰京大原村西周制陶遗址出土人骨的深入分析,研究人员发现:制陶工匠群体普遍存在缺铁性...

  • 24

    2025-05

    携手护遗产 同心话文明——中乌联合考古队遗址开放日架起民心相通之桥

          

            2025年国际博物馆日期间,中国-乌兹别克斯坦联合考古队在苏尔汉河州班迪汉2号遗址发掘现场举办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公众考古活动——“遗址开放日”。来自班迪汉区的40余名中、小学生走进考古现场,在考古队员的带领下,走进千年古城,感受丝路文明的历史魅力。考古队员与学生合影 触摸丝路历史:考古现场变身“露天课堂”    班迪汉2号遗址位于苏尔汉-谢拉巴德河谷中部的班迪汉绿洲,是一处早期铁器时代的聚落遗址。2023年...

  • 17

    2025-05

    周邦维新:从西头遗址看周人兴起的关键历史阶段

    光明网      

    西头遗址是近年来商周考古的重要发现之一,入选“2022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对该遗址的考古工作不仅揭示了一处目前所见泾河流域最大规模的商周聚落,也为周人早期发展研究提供了难得的考古视角。历史文献记载,周人先祖始于后稷,后“窜于戎狄之间”,并有“公刘居豳”“古公亶父迁岐”等重大历史事件的发生,其中公刘居豳至古公亶父迁岐之前所在的区域,多被学者认定为泾河中游地区。据最新的考古成果,西头遗址所见商周...

共19条 首页上页12下页尾页 1/2 到第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