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4
2025-05
赵丛苍:揭秘黄土下的文明
中工网
次
西北大学教授赵丛苍是一位与黄土和青铜对话的考古者,常行走在西北的风沙里。从城固宝山的商代青铜器群到甘肃西河滩的前四坝文化遗址,他用手铲揭示黄土下的文明。5月7日,在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记者见到了赵丛苍,他正在和同行交流军事考古学。2024年10月,赵丛苍(左一)在长武谢家河遗址考古发掘现场。受访者供图发现宝山遗址宝山遗址位于陕西省汉中市城固县原公镇宝山村,距今6000年到3000年,主要分布着新石器时代到商...
-
22
2025-04
2024年度中国西北地区重要考古进展推介活动在西安举办
次
近日,2024年度中国西北地区重要考古进展学术论坛在西北大学长安校区举行。论坛公布了入选的西北地区重要考古进展的十个项目,并为入选项目负责人颁发了荣誉证书。本次推介活动自2024年12月开始,经过单位推荐、专家评审等环节,最终遴选出2024年度西北地区十个重要考古进展项目,分别为:陕西富平石川河流域旧石器时代遗址群、甘肃庆阳南佐遗址、甘肃临洮寺洼遗址、陕西神木石峁遗址皇城台墓地、青海都兰夏尔雅玛可布遗址、陕...
-
21
2025-04
“军事考古学研讨会”顺利开幕
次
2025年4月16日,由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主办,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西安国际保护中心(IICC-X)、国际古城墙(堡)联盟(IAWCA)、西北大学叙利亚研究中心协办的军事考古学研讨会在西北大学长安校区成功举办。本次会议以“军事考古学的理论、方法与实践”为主题,来自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中国人民大学、兰州大学、英国莱斯特大学、天津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工业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西安美术...
-
07
2025-04
揭开秦都邑“汧渭之会”神秘面纱
新华网
次
“秦文公营建‘汧渭之会’是秦国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环节。这里作为秦国都邑有特殊的地位。确定其位置,对研究秦人历史意义重大。”4月2日,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教授梁云介绍。2022年起,西北大学、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宝鸡市考古研究所、陈仓区博物馆和国家博物馆组建联合考古队,对宝鸡魏家崖遗址展开持续3年的系统发掘。宝鸡魏家崖遗址位于宝鸡市陈仓区千河镇魏家崖村,处于千(汧)河与渭河交汇处,遗址面积...
-
31
2025-03
夏尔雅玛可布遗址:藏在柴达木盆地的文化枢纽
光明日报
次
夏尔雅玛可布,一个拗口难记但又非常优美的名字。它是一句蒙古语,意为“黄羊出没的河滩”,这个名字直观地反映了该区域的生态环境。在夏尔雅玛可布遗址发掘过程中,我们多次看到,三五成群的黄羊在不远处悠闲地啃食着青草。该遗址于2009年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期间发现,位于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都兰县巴隆乡河东村西3公里处,坐落在柴达木盆地东南边缘昆仑山脉支系布尔汗布达山北麓,地处伊克高里河、哈图河两岸山前冲积...
-
19
2025-02
13.74公里的责任|西安城墙保护背后的智囊团——专访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副教授刘卫红
华商报
次
这些年,西安城墙在保护和发展方面取得巨大成绩,其背后有强大的智囊团,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副教授刘卫红及其团队,就曾忙碌两年之久,深入城墙及周边街巷走访、调研,最终形成了15万字的方案。211页15万字的方案是这样出炉的历史文化街区及重要街巷:北院门历史文化街区、三学街历史文化街区、七贤庄历史文化街区、顺城巷、永兴坊、湘子庙街、德福巷、竹笆市;文化教育遗产:钟楼、鼓楼、碑林、关中书院。其中钟楼、碑林城墙...
-
13
2025-02
孙庆伟 | 宅兹中国:文明奠基与中华一统
学习时报
次
习近平主席在2025年新年贺词中深情指出:“从五千多年中华文明的传承中一路走来,‘中国’二字镌刻在‘何尊’底部,更铭刻在每个华夏儿女心中。”何尊是珍藏在陕西宝鸡青铜器博物院的国宝,在其铸成3000年之后的1963年得以重见天日,其腹内铸有12行共计122字的长篇铭文,其中提到周武王在克商之后告祭于天,宣称“余其宅兹中国,自之乂民”,表达了要在“中国”营建新邑、治理生民的战略构想——这是目前所知“中国”一词的最早...
-
10
2025-01
西北大学:新技术新理念提升丝路考古现代化水平 | 奋力谱写教育强省建设新篇章
陕西省教育厅
次
12月11日,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公示了2024年国家社科基金冷门绝学研究专项立项名单,西北大学中亚考古队骨干成员赵冬月副教授负责的“乌兹别克斯坦苏尔汉河东岸区域古代人群的骨骼考古学综合研究”位列其中。苏尔汉河是中亚最大流量河流阿姆河的一条主要支流,在乌兹别克斯坦的铁尔梅兹市附近汇入阿姆河。《史记·大宛列传》记载:“大月氏在大宛西可二三千里,居妫水北。”此处的“妫水北”所说的就是苏尔汉河流域一带。...
-
16
2024-12
“破译”密码,他们在中亚找到答案……
西安发布
次
在今年开馆的西北大学丝绸之路考古馆展陈中,一幅照片引人注目。这张照片拍摄于2016年6月22日,乌兹别克斯坦塔什干。这一天,习近平主席在繁忙的国事访问行程中,专门抽出时间会见了在乌开展文物保护和考古合作的中方文物考古工作者。彼时,63岁的西北大学中亚考古队队长王建新教授正在其列。“西方学术界在丝绸之路考古研究领域棋先一着,积累了大量的资料和成果,占有着话语权。但丝路是东西方文明交通交往的通道,只有西方视...